用于將細菌區分成革蘭氏陽性或革蘭氏陰性之染色液。傳統革蘭氏染色方法對于脫色時間較難掌控,往往因為脫色過度,而將應該是Gram陽性菌誤染成Gram陰性菌,其所花費的時間更長達4分鐘之久。快速革蘭氏染色液可以大幅縮短染色時間,整個染色過程只需1分鐘,而且幾乎沒有偽陰性惰形發生,是目前實驗室最佳的選擇。試藥內容:1.結晶紫(Crystal Violet) x 1 250ml2.碘液(Iodine Solution) x 1 250ml3.脫色劑(Decolorizer) x 1 250ml4.沙黃溶液(Safranin Solution) x 1 250ml操作方法:1. 加結晶紫,染色10秒,之后水洗,甩干。2. 加碘液,染色10秒,之后水洗,甩干。3. 以脫色劑脫色10~20秒,之后水洗,甩干。4. 最后加沙黃溶液,復染10秒,之后水洗。5. 以濾紙吸干或在空氣中陰乾后,鏡檢。結果判定:Gram陽性菌(Gram-Positive)呈紫色。Gram陰性菌(Gram-Negative)呈紅色。
發布時間:
2019
-
07
-
18
瀏覽次數:136
1、操作步驟 (1)取下顯微鏡的防塵罩,接通電源,開啟電源開關,根據玻片性質調整內置照明燈光亮度及光圈大小,使視野亮度處于合適范圍; (2)將事先準備好的玻片放到載物臺上,用標本片夾持器夾好,轉動移動手輪使等觀察樣品大致位于物鏡正下方; (3)拉開顯微鏡的電子眼,并打開電腦上的工作站,將屏幕調整到合適大小移到中間; (4)先用低倍物鏡(4倍)觀察樣品,轉動粗準焦螺旋和移動手輪,把樣品移到視野中間并調至清晰; (5) 轉動轉換器,使高倍物鏡(10倍)對準樣品,調節細準焦螺旋,使視野清晰;如果樣品稍有偏離視野中央則調節移動手輪把樣品調到中央; (6) 再次轉動轉換器,使高倍物鏡(40倍)對準樣品進行觀察,方法同10倍物鏡操作方法;此時視野亮度可能會變暗,應當調節內置照明燈光亮度及光圈大小使視野亮度處于合適范圍; (7) 觀察完樣品后,取下載玻片,先將聚光器降下,再將物鏡轉成“八”字形,轉動粗調節器使鏡筒下降,以免接物鏡與聚光器相碰,并將鏡筒緩緩下降到最低處,關掉電子眼及工作站,關閉電源,罩上防塵罩,將顯微鏡歸位。 2、日常維護 (1)顯微鏡要放在干燥的地方,不能在陽光下暴曬和使用; (2)不要隨意取下目鏡,以防止塵土落入物鏡,也不要任意拆卸各種零件,以防損壞...
發布時間:
2019
-
09
-
30
瀏覽次數:117
搖出式聚光鏡(Swing out condenser)在使用低倍物鏡時(如4X),由于視場大,光源所形成的光錐不能充滿整個視場,造成視場邊緣部分黑暗,只中央部分被照亮。要使視場充滿照明,就需將聚光鏡的上透鏡從光路中搖出。
發布時間:
2019
-
09
-
20
瀏覽次數:95
TB菌因細胞璧富含脂質,因此能抵抗鹽酸酒精的脫色。TB Stain結核菌染色液為化學染色劑,主要用于對結核桿菌等抗酸性菌的化學染色。抗酸染色一般有二種常用方法:1)鹼性復紅法(Ziehi-Neelsen法);2)螢光染色金胺O法(也稱為金胺O-羅丹明法)。本染劑系應用的方法原理改良而成,染色過程不必加熱。結核菌、麻瘋桿菌等抗酸性菌,因其菌體表面有一層類脂或脂質之皮膜不易著色,但一經著色后,酸及乙醇的作用亦是不容易把它脫色。利用此特性并以增強的染色予以染色,然后再以酸及乙醇加以處理,使其脫色后對比染色,此時抗酸性菌仍是固定著最初染上的顏色(紅色),也就易于監別。結核菌染色液 試藥內容:1. Carbolfuchsin x 1 250ml(碳酸復紅溶液)2. Acid Alcohol x 2 250ml(酸性酒精)3. Counter Stain x 1 250ml(復染劑)操作方法:1. 涂片經火焰固定,加碳酸復紅溶液于涂片上,染色10min。(不需加溫步驟 )2. 放冷后,水洗。(水洗之后,盡可能將水份瀝乾或以濾紙吸干)。3. 加酸性酒精脫色2min。4. 水洗。(假設標本面還可以看到殘存紅色時,再添加酸性酒精至完全脫掉紅色為止)。5. 加復染劑染色10~30秒,水洗、干燥、鏡檢。結果判定:抗酸性菌(為結核菌)呈紅色,其它細菌及細胞呈藍色。結核菌...
發布時間:
2019
-
07
-
02
瀏覽次數:121
1、相差物鏡的調換安裝從物鏡轉換器上拆下普通物鏡,旋入相差物鏡,與普通目鏡配套使用。 2、轉盤聚光器的調換安裝旋轉聚光器升降螺旋,把普通明視場聚光器至最低位,旋松固緊螺絲,卸下聚光器。把轉盤聚光器安放到相應位置上,旋緊固緊螺絲,轉動聚光器升降螺旋,使聚光器升至最高位置。轉盤聚光器的標示孔,朝向操作者。此時,轉盤聚光器上面的聚光鏡部分,進入光路;下面的環狀光闌轉盤,可視需要轉動使用,把與物鏡匹配的環孔旋入光路,使之處于轉盤聚光鏡下。 3、把綠色濾色鏡放入鏡座的濾色鏡架上轉盤聚光器調換安裝后,要進行合軸調中,使聚光器的光軸與顯微鏡的主光軸合一。其步聚如下: (1)把轉盤聚光器的環狀光闌調至“0”位,明視場照明的普通可變光闌進入光路。 (2)旋轉聚光器升降螺旋,聚光器升至最高位。 (3)接通照明光源,使視場明亮。 (4)把被檢樣品放到載物臺上,用低倍(4×)物鏡聚焦。 (5)縮小鏡座上的視場光闌開孔,至最小。 (6)從目鏡觀察,在暗視場中可見一縮小的、明亮的、多角形的視場光闌圖像。 (7)轉動轉盤聚光器的兩個調中桿,推動聚光器,把視場中的明亮的多角形的視場光闌圖像,調至視場中央。 (8)開放視場光闌至視場同大,視兩者周邊是否完全重合;否則,復用調中螺桿,使聚光器精神調中。...
發布時間:
2019
-
09
-
30
瀏覽次數:230
DIC 與相差成像技術的最根本區別體現在它的光學基礎上。通過比較可知,這兩種“對比增強型”成像效果區別明顯,但同時又有很多相似之處。擴展閱讀:倒置顯微鏡微分干涉觀察時的影響因素有哪些? 在相差成像中,圖片的密度區別源于光通過樣品時的路程長短不一。灰背景正相差下,那些較厚的區域(光程長)在視野中呈現較周圍暗的效果;相對的,較薄的樣品或折射率低于周圍介質的樣品在視野下則要亮些。 在DIC 成像技術中,情況又有些不同。DIC 成像時,決定對比度的首要因素是光通路中的梯度變化(即光波傳播方向上的變化率)。梯度大的區域在視野下對比度高,并呈現出“偽立體”效果——這是DIC 的特征效果;而梯度較小的區域,如扁平的上皮細胞,則不會有很明顯的對比度呈現,而且灰度值通常與背景相同。除了這兩種成像技術機制上的差異,它們還有很多其他方面的不同。如Figure 1 所示,為DIC 及相差技術下三組相同的樣品利用數字相機獲得的圖片。圖中第一行采用的是DIC 成像技術,下面一行采用了相差成像技術。我們可以看到,Figure 1(a) 圖中細胞及細胞核的周圍有一圈光暈存在,而Figure 1(b) 中則不存在這一現象。DIC 研究表明(方法未列出),在細胞的表面有細菌分布,而利用相差技術則檢測不到這一效果。 ...
發布時間:
2019
-
09
-
30
瀏覽次數:1687